数据当砖瓦 电脑先“盖房” 工厂造构件 现场“拼”建筑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记者探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空管中心项目建设现场
数据当砖瓦 电脑先“盖房” 工厂造构件 现场“拼”建筑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空管中心项目施工现场。
工人在车间加工钢筋。
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司机在地面控制塔吊作业。
只要天上有飞机飞行,地面同时就有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相应指挥。作为航路飞行控制的中心枢纽,新建一座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以下简称“空管中心”),将会进一步加速航班流量,提高城市空域运行效率,增强地区航班运行整体协同能力。8月18日下午,记者走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空管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一项项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施工技术,为空管中心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施工前在电脑里先模拟建造过程
“数智化”手段提高施工效率
伴着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的声音,记者走进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以南约2公里沣泾大道附近的空管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两幢建筑的主体结构拔地而起,几间开放式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预制着不同的零件,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即将成为西北空管局最大的指挥中心,空管中心项目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由50米大跨度钢桁架结构将两幢地上3层建筑相连而成。”中建三局空管项目工程师王霄宇指着效果图介绍道,架设在空中的钢桁架为回字形,未来每一架从南跑道起飞的飞机都将路过这个“天空之窗”,寓意着西安以开放之姿迎四海宾朋。
为了确保建设环环相扣、有序推进,项目部采用智慧管理平台、BIM集成应用、智能装备,通过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方式,以“数智化”手段精益建造空管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从方案、施工图设计到施工建造的全过程都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让施工环节统一在一个可见的三维模型上进行分析,更容易发现设计中潜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从而规避因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
“每项专业施工开展前,都需要把相关模型录入BIM管理平台,先在电脑上模拟一遍建造过程,以解决设计中的不足和真实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王霄宇打开BIM管理平台,原本由几十上百张施工图构成的空管中心,变成了可视化3D数字模型,复杂的建筑结构一目了然,每一处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材料信息等都清晰可见。
“你看,技术人员录入模型后,发现管线与结构出现冲突,系统就会把这个区域标红,并提醒相关作业人员进行修改。”王霄宇表示,对于施工专业繁多、层级空间大的空管中心而言,BIM技术的深入应用能更高效地协调多个参建团队。
此外,空管中心项目建设在智慧质监与物流方面,深度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传统建筑业要素配给效率变革与转型升级,项目实现全方位降本增效、管理提升。
在车间将半成品构件组装完成
装配式建造技术减少材料损耗
施工现场,除了23.75米高的主体结构外,最“吸睛”的当属一排整齐的加工与材料堆放车间,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进行部署,包含砌体、钢筋、安装等加工车间,以及4个原材堆放区、货架集中存储区,各分区功能独立。“空管中心项目装配率达到41.5%,工厂提前制作板、墙、钢桁架等半成品构件,由工友在现场进行组装,整个过程就像是搭积木。”中建三局空管项目经理刘磊说。
在砌体加工车间,工友们根据设计图集中加工,并采用电动手持推车进行定点定量配送。记者了解到,以前砌体切割都是工人用瓦刀敲下来,这样纯手工切出来的构件会有破损,并且切完所剩的材料会造成浪费。而车间内所配备的砌体切割机可以将一整块砌块的边边角角都利用到,并精准地切成各种尺寸与形状。如此一来,不仅简化了操作难度,提高了质量,还减少了材料损耗。
另外,西北地区首次应用的塔吊远程控制系统也是空管中心“数智化”建造的缩影之一。与以往不同的是,远程控制系统将塔吊司机的操作平台从空中转移到了地面,颠覆了塔吊的传统高空作业模式。“虽然操作室有空调,但在四面都是玻璃的情况下,烈日长时间照射令人难以忍受,同时操作室在高空中会有晃动,狭小的空间里也无法伸展肢体。”从事塔吊作业近10年的工人包海平表示,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在地面上操作塔吊,操作杆设备都没有改变,就是工作环境改变了,视野更加宽阔了,也更安全了。
记者了解到,塔吊远程控制系统共装有11个摄像头,4个固定摄像头,实现了操作过程全方位、无死角、无盲区。“在传统塔吊机上会产生视觉疲劳,在离地面200米高的地方向下看,物料移动过程像蚂蚁搬家一般,现在通过监控屏幕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包师傅笑着说,自己正在逐渐适应在地面上操作塔吊,“熟悉操作后,效率比之前要快很多。”
BIM协同设计平台,装配式建造技术,可远程控制的塔吊,智慧工地管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加持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空管中心工程稳步推进。截至目前,该项目东区主体结构三层施工完成,地下室一层二次结构砌体施工完成;西区一层主体结构完成,二层主体结构完成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