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项目长中短期合理搭配投未来产业要敢啃“硬骨头”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做好项目长中短期合理搭配投未来产业要敢啃“硬骨头”
顾杰
■朱云建议,要进一步加大与高校、国家大科学设施、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支持各类科研主体、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全链条,积极打造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企业长期发展
本报记者 顾杰
当下,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往往面临着早期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科创基金投资由此应运而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当下未来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培育的周期很长。”在市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云看来,对硬科技投资要遵循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追风口,而要做好长线投资、价值投资,保持对未来产业投资的战略定力。
朱云观察到,优质企业真正成长为巨头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诸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经过张江培育了20多年,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因此,当下对未来产业的投资逻辑,更多在于布局赛道。在她看来,未来产业的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也高,一旦成功往往可能获得几十倍上百亿的收益。因此,要在整个投资组合中做好成熟项目、成长期项目和未来产业项目的长中短期合理搭配。
“投未来产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要投早、投小、投高素质的团队。”朱云认为,这需要聚焦重点产业和真正的科技创新,敢啃“硬骨头”,而只有投高素质团队,才能在高风险领域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她还建议,就投未来产业而言,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项目的退出,比如老股转让、并购等,不能过于依赖上市退出。
未来产业的投资项目该如何发起?朱云建议,一方面,要从供给端出发,通过建立广泛的渠道网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平台以及国内外知名院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的对接;另一方面,要从需求端出发,根据大企业、跨国公司等市场需求,凝练重大科学和技术清单,对全社会“揭榜挂帅”,通过项目法人制的形式,发起设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与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前端的有效链接。
行业内有一种观点:对于未来产业的投资机构来说,往往是“三分在投,七分在管”。在朱云看来,投资机构要主动帮助创始人开拓市场,以及提供债权和股权等再融资服务,为未来产业的早期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赋能保障,打消科学家的顾虑,让科学家敢创业。她建议,要进一步加大与高校、国家大科学设施、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支持各类科研主体、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全链条,积极打造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企业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