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美学的精典之作| 中国京剧艺术节专家评贵州京剧《阳明悟道》
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阳明悟道》专家评议会在成都举行,该剧导演、编剧、舞美、演员等主创人员,以及来自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京剧院、武汉大学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谈该剧的艺术价值。
评审会在京剧《阳明悟道》演出结束后进行,会上,主创人员对该剧的创作情况进行介绍。评议专家对该剧的艺术性展开评议,他们认为,该剧编剧文字功底深厚,导演手法大气干净,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形而上的哲学思想,难度非常大,反映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国粹艺术精品,充分展现了贵州京剧的文化实力与文化自信。
据了解,京剧《阳明悟道》由一级编剧陈泽恺担纲编剧,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钟海担任总导演,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任艺术总监,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领衔主演,是贵州京剧院在2018年创排的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基础上进行重大修改提升的剧目,并更名为《阳明悟道》。
主创说:千锤百炼出好戏
王阳明是中国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教育家,是明朝凭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该剧讲述了“知行合一”哲学命题的首倡者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在这台京剧艺术表演中,该剧不仅向观众生动讲述了龙场悟道的故事,更以话剧体验式的人物表达,呈现出更鲜活、更厚重的王阳明形象。经由舞美、灯光、音乐等元素精巧构建,青黛色的崇山峻岭、雾气缭绕的阳明洞、清冷的玩易窝等酷似实景的舞台布景,充分展现了独具贵州地域特色的诗意之美,给观众以唯美的视觉冲击。
在戏剧结构上,《阳明悟道》没有泛泛地演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而是将焦点集中在“龙场悟道”这一王阳明人生的特殊时空,充分调动京剧“唱念做舞”的创作手段,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王阳明“长思顿悟”的历史瞬间。因其“诗剧”“哲理剧”的特点,剧中设计了大量哲理性的唱段和表演空间,成为一台“唱工、做工”并重的剧目。
“题材好是这部戏能够出彩的关键。”钟海介绍,京剧《阳明悟道》是贵州京剧院抓了很多年的重点剧目,剧本主要围绕王阳明的生平,打磨相对成熟,该剧在呈现上又从哲学思想的形成入手,在传统音乐中融入交响乐、民族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让观众没有隔阂感。为了更好地呈现在中国京剧艺术节的舞台上,该剧在演出前又作了精细打磨,主演冯冠博充分发挥了文武老生能打能唱的特点,受到观众喜爱。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心学”理论也是在磨难与探寻中逐步完成的。《阳明悟道》没有采用人物传记剧的方式,而是巧妙地截取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一段经历,将其构成完整的戏剧形式。冯冠博谈及创作时表示,他在表演上更加注重人物变化的层次表达,从出场的抗争被贬到悟道,再到传习讲学,境域、情感完全不同,他从身段、身形、声音、声线、表情、眼神等都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处理,使得剧中人物更加鲜活丰满。
一出好戏离不开演员的二度创作和辛苦付出。侯丹梅透露,该剧剧本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到《阳明悟道》几经修改,又用了长达5个月的时间进行排练,是贵州京剧院历史上排练时间最长的戏,冯冠博因饰演王阳明主动减重30多斤,每天背台本、练动作已经到了近乎“魔怔”的地步。2023年,冯冠博凭借该剧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专家评:观众认可是最大的肯定
“我特地观察了身边的年轻人,他们看得如痴如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对王阳明颇有研究,他曾多次到贵州收集王阳明的著作和字帖,在他看来,想要把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讲出来并准确地传递出来十分困难,演出结束后,他特地问了身边的中学生是否看得懂,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对团队的付出感到由衷敬佩。尤其在冯冠博的精彩演绎下,舞台意境和民族音乐融合,堪称中国戏曲的美学的典范之作。
“贵州京剧很地道,演出水平高。”一级作曲、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朱绍玉评价说,贵州京剧院藏龙卧虎,这部戏从剧本到表演,从音乐到场景都是一流水准。尤其是演员的出色演出更是弥补了剧本的不足,冯冠博无论是嗓音还是扮相、身高,在当今京剧界都属于佼佼者,他演出了王阳明这一历史人物的气场,该剧另一个亮点角色是太监,“他的身眼步法简直绝了”。
一级演员、武汉京剧院院长刘子微被贵州京剧院满台的活力和朝气感动,这是她观看的中国京剧艺术节5场演出中观众反响最热烈最火爆的一场,《阳明悟道》用当代视角诠释了贵州阳明文化的精彩,相比梅花奖的演出,冯冠博的表演更上一层楼。
“观众的反响比专家写文章和获奖更有说服力。”中国戏曲学会顾问、武汉大学郑传寅教授评价说,原本他担心这样一部带有“说教”意味,讲述阳明哲学思想的剧目,会提高观众的观看门槛,因此隔离一些观众,但从观众的反响来看,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郑传寅说,阳明思想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影响是巨大的,贵州是阳明心学的创生地,贵州京剧院的这部《阳明悟道》用戏曲的形式生动诠释了阳明心学思想,具有“好看、易懂”的特质,东南亚和台湾地区也对阳明文化极为推崇,可以让这台戏“走出去”到东南亚或台湾地区演出,传播阳明文化。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