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盲信盲从“网红打卡地”攻略

2024-01-23 0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人民法院报

一些博主口中声称“小众”“特别”“出片”的“网红打卡地”并非正常旅游景区,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和应急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务必谨慎辨别、前往。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男子通过在网络上看到所谓“网红打卡地”攻略介绍的方法,进入南京西站,在攀爬列车车辆时被接触网高压电弧灼伤,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南京西站工作人员则表示,这里一直都在运营,并非一些博主口中说的“废弃车站”。

这是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事件,该男子轻信了网络上的“网红打卡地”攻略,深夜冒险体验,结果不幸遭遇电击。可见,前述所谓的“网红打卡地”攻略并没有反映出车站的真实情况,而涉事网友也缺乏足够的辨识力和警惕性,盲信盲从网上攻略,违规擅闯危险区域,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近年来,随着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软件的流行,不少网友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交流各种美食、旅游攻略信息供他人参考借鉴。与此同时,在一些粉丝量较大的博主宣传带动下,各种“网红打卡地”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相关攻略令人眼花缭乱,引发一些人争相前往。

然而,一些博主口中声称“小众”“特别”“出片”的“网红打卡地”并非正常旅游景区,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和应急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务必谨慎辨别、前往。比如,一些所谓的“网红打卡地”本质上属于冷僻的野生景点,根本没有对外开放,虽说风景优美又无需付费,但是由于缺乏开发,设施不配套,更没有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一旦出事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在社交网络时代,丰富多样、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打卡攻略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参考与选择,促进了个性化、小众化旅游的发展。但大家必须牢记,不能盲信盲从打卡攻略,要注意辨别其中混杂的不严谨、不可信内容,牢记“安全第一”原则,避免以身犯险,当好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类明星、网红、博主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推荐景点时不能为了流量利益而信口开河,要做好安全风险提示。平台亦需调整流量导向,例如,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打卡地”、未经开发的野生景点,应降低流量推荐指数,并将风险、安全警示作为关键词,提醒大家综合考虑自身情况、理性谨慎前往。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