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技术拒绝后的人类境遇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技术与人·
被技术拒绝后的人类境遇
杨庆峰 复旦大学教授,著有《技术有病我没药》。
□ 杨庆峰
对于通过验证进入技术系统的人来说,经历技术拒绝的可能性一直存在着。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这项技术已然成为学校、汽车站、地铁站等众多公共空间的标准配置。我每一次站在识别屏幕面前,都会感到忐忑,生怕被识别错误,生怕超时被拒。一旦被拒绝,那种尴尬、沮丧难以言说,有时候会碰到无人能够帮助的情况。
如果从“我们自身已然作为技术系统的一部分”出发,那么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当人试图进入任何一个技术系统时,会遭遇“被接受或者被拒绝”的必然命运。任何人都必须面临技术的验证,口令正确、生物特征符合、身份匹配等都是进入系统的基本条件,如果与技术存储的信息吻合,自身就进入系统之中,并且以数据的形式存在,这也是被接受的过程;如果因为技术原因(系统错误或者超时)或者信息不匹配等原因无法通过验证,那么就被技术系统拒绝。人类与技术之间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图景:一方面人类制造并使用着多种多样的技术工具,这些技术因为被使用而获得自身的合法性,最终生活世界充斥着各种技术物;另一方面,人类不断让渡自身的权限,让技术判断人类是否能够通过技术验证并成为技术系统的一部分。
在与技术系统打交道的过程中,人逐渐被区分为四类:与系统无关的人、被技术系统接受的人、被系统拒绝的人和无能之人。这四类对应着四种人类生存境遇。
与系统无关,意味着与现代技术系统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这对应着渴望进入但又无从进入技术系统的生存处境。之所以没有任何关系,根本原因是物质本身的缺乏。以网络技术来说,那些没有技术基站覆盖的地区、没有能力购买手机终端的人群最终被技术系统的离心力甩到一边,出现了技术领域的“脱域”现象。
被技术系统接受之人,意味着通过了技术验证并且有合法的身份和方法进入技术系统的人,他们最终成为系统的一部分,这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这些变得日常并且被熟视无睹的行为,其合法性根据是技术合法性。
被系统拒绝,意味着无法通过技术验证或者无法以合法方法进入技术系统,被系统拒绝之人失落在系统之外。
无能之人是进入系统之人退变的结果。当进入技术系统并被合法接受的人面对被技术系统拒绝之人,即便是出于同情心加以施援时,也会感觉到无能为力。以扫码为例,如果一个人的手机不是智能手机或者这个人没有安装App、没有绑定银行卡,或者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无法绑定银行卡,一般人很难帮助到他。
面对被技术拒绝,没有什么人可以求助,只有重新通过技术验证才可以继续行进。在《太空旅客》中,身处智能飞船上的男主人公吉姆发现自己一个人提前90年醒过来,无法求助于任何一个人的那种绝望和后来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随着智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已然“在技术系统之中”,但是还有很多人徘徊在技术系统之外,渴望进入,甚至感到绝望。所以,关注被技术拒绝的体验形式以及“在系统之中的人”如何避免成为无能之人就变成需要关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