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打造AI创新之城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剑指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成都如何打造AI创新之城
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图据成都发展改革微信公众号
“蓉宝”机器人。王萌摄
熊猫机器人优悠与舞蹈演员互动。大运会闭幕式优必选人形机器人项目供图
1月18日,《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政策措施》尤其支持智能算法创新转化,对取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项目成果或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并在蓉落地转化的,经评审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用真金白银从源头上支持算法创新。
AI时代来临,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剑指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数量达到100个以上,打造产业能级处在全国第一梯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如何踩准赛道实现突围?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
2022年增速
位居全国第一
一台名为Walker X的机器人骑着平衡车出现在舞台上,与一位跳机械舞的舞者进行互动,当Walker X骑着平衡车下场后,随之而来的,是4台身高1.3米的熊猫机器人,它们手拿自拍杆,像大运拍客一样将闭幕式的盛况直播给全世界观众。接着,熊猫机器人还从一名10岁小男孩手中接过代表未来的风车……这是去年8月8日晚,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现场的一幕。
这场全球盛会,让世界感受到的不止有成都青年的青春活力,还有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迅猛态势。
事实上,成都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由来已久,产业规模发展持续壮大——2021年5月,四川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宣布揭牌,由此,成都正式进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2022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616亿元,位列全国第七,产业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六。2023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424亿元,同比增长36.9%。
同时,近年来,成都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持续高速增长。2022年,成都大数据产业规模823.04亿元,实现两年翻一番。2022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616亿元,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6,产业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2022年成都区块链产业核心产值10.38亿元,2023年上半年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278%。2022年成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规模达113.1亿元,2023年上半年产值为86亿元,增速69%。
发布若干新政措施
最高1000万元
支持算法创新转化
1月22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
近年来,成都人工智能企业正在音乐、工业检测、智能语音、辅助办公等细分领域打造垂类大模型,同时,不少企业在算力方面存在“成长烦恼”——算力成本高,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重磅扶持政策。
1月18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促进人工智能算法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能级提升、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
在促进人工智能算法发展方面,《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研制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对经认定的“首版次”软件产品,按其研发支出、销售合同执行金额10%的比例,对研制企业、应用单位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250万元的资金补贴。
其中,对于算法创新转化,《政策措施》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开展核心算法研发,研制全栈国产化的通用大模型,对取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项目成果或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并在蓉落地转化的,经评审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行业大模型研发应用,对性能先进且成功通过国家大模型备案登记的前十名,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在推动人工智能能级提升方面,《政策措施》提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年度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5亿元、10亿元,且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收入占比60%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分别给予企业核心团队10万元、20万元、25万元一次性支持。鼓励企业做专做精,对新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政策措施》还鼓励行业进行标准研制。对主导制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5万元的奖励,单个企业每年获得奖励累计不超过100万元。
力争到2025年
人工智能产值规模
突破1500亿元
根据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力争到2025年,成都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内第一梯队,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
为打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向通道”,推动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去年9月在蓉举办的“创新驱动智变未来”2023成都创新创业交易会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上发布了《成都市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人工智能机会清单》,清单信息共165项,其中供给类146项,需求类19项,涵盖人工智能在制造、金融、农业以及城市治理、交通治理等多个场景的应用,包括天翔智慧零售平台、AI卫星测运控服务平台、AI水稻管理系统、AI缺陷检测、智能视频融合平台等。各项供给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发布,不仅彰显了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活力,更为各经营主体搭建了深度对接、携手发展的机遇之桥。
从公开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11月,成都共有人工智能企业835家,产业规模690亿元,同比增速超20%。数据的背后,是一家家充满活力的经营主体。
新年新政频出背后,是成都对产业的精准培育,对企业的有力赋能。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企业咨询电话,了解2024年算力券申领细节。成都2023年在全国首创“算力券”,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让企业真正享受到“算力自主、算力自由”。今年,算力券从1月开始就可以申领,而且与去年相比,申领时间延长了不少。
1月19日上午,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举行的“数启新篇·算领未来2023年度用户大会”上,成都超算中心总经理王建波给出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心用户数量同比增长50%,达到1280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45座城市,综合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这与成都抢抓战略机遇,谋划布局打造全国算力高地息息相关。”王建波说。